2016.11.12 - 2017.01.01
艺术家:
倪军
策展人:
曹维君
海,是一份上苍赐与的存在,同时上苍也赋予了属于海自己的神话和文明。海分割了我们生存的大陆,同时也联系着我们。我们面对着几个意义上的海:自然的海、神话的海以及欲望的海。由海的自然本体延伸出来的这三个维度立体地展现了海的两个阶段:一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海,一个是我们为之喋血的海;后者一经开端即演绎着福柯所说的人类大陆间‘洲际交流’以来的现代历史。海的无际、神秘,一直在刺激着人类去探索和征服海的欲望。航海时代的开启,海面上不再平静了。近代世界秩序的建立,肇始于欧洲人在1494年划定的一条地球子午线,它就是著名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
该条约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两年后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之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凭借这个条约,欧洲人第一次在地球版图的意义上对世界进行了势力范围的划分。此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正是《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所规定的地球子午线,开启了现代世界秩序的地缘政治。自此,一个双重结构的地缘政治,开始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是一个以地球的空间并同时以地球上的人心为轴线的双重结构(刘禾语)。其后,英国于1651年颁布的《航海法案》(Navigation Acts)更是如一剂春药,彻底揭开了欧洲各国疯狂掠夺海外殖民地资源的序幕。自此,关于海的政治以及与海洋有关的利益分配率正式进入人类的知识范畴。倪军迷恋海,更钟情于地缘政治和由此产生的权力构成、权利中心以及权利斗争等话语的研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观念艺术家,倪军展出的作品试图通过海与人的面孔及神情来展示欲望的海;利用与海相关的事件和器物来链接人的欲望是如何作用到自然的海的。
展览《还是海》是一个基于原创性的研究的汇合,内容涵盖了原始现场的器物、录像、装置和绘画。倪军把自己的思想和作品的能指/所指,对历史和人类经历及面对的问题的诠释,都准确地嵌入了我们身边这个黑暗的江湖,或者说纳入了广义上海所代表的语境。海不仅仅是一个载体,海也是门,进去后还要出来;海是边界,是起点,也是终点。是一个和我们生命一样的过程。这是解读倪军作品内涵以及理解这个展览主旨的钥匙。艺术家创造、挪用的各类元素在这个体量巨大的漏斗里,经过过滤和沉淀、最终流淌出来的不仅是他身心的焦虑,也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对于人性和文明的质疑。倪军在艺术图像中的漏斗式分析和今天全球化语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和文明的螺旋式下降将会产生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的吻合并非本次展览的目的;他的诉求是要和观众一起寻找新的视角,对现实的海和抽象的海,在宏观意义上的解读上的方法,特别是对今天中国自身的处境和未来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判断——是重走列强的旧路,还是能在发展的方式上有智慧的提升。
倪军的作品长期与海水的意象与修辞有关。他关注中国绘画中海洋题材的缺失与断裂,同时强烈地纠结于中国之外海洋题材艺术的累积与话语力量。具体地说,他从“鲁荣渔2682号”惨案中看到了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从“金色冒险号”搁浅纽约皇后区海滩事件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偷渡精神,从土耳其难民皮艇在地中海的命运解读地球人的未来。倪军除了大量绘画外,还有他在比利时列日大学门口独自宣读对以色列轰炸巴勒斯坦的抗议书(录像)以及用大量摄影记录的他的个人观察和独特生活。天津人倪军从小生活于一个海洋城市,后来又长期徜徉于纽约、洛杉矶和地中海沿岸。今天,他要在上海述说他对海一般欲望的爱恨情仇、展现他通过海水以及人物刻画出来的艺术气息,达到与观众互动和分享的目的。在沪申画廊,倪军将把黄浦江上的汽笛声变成每一位参观者的心脏律动,让我们从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再次走出来,走向对海洋的渴望,走向面对恐惧之后的对大海的永恒拥抱……
他近年还从视觉图像分析的角度探讨了二战时期德国与英国海军的大西洋海域和挪威海域的绝命厮杀,深入到欧洲人意识形态中对海洋霸权的漫长历史争夺……这一切都和他很小的时候随母亲去看的一部电影《海魂》有切不断的拉康式心理关联。他自幼在心里就开始了对这些碎片的整合、拼贴:船、海、人,人的欲望,认知的境界和驾驭船及武器的能力,共存共荣和战争厮杀的技巧…… 这一切都从他的展览里,对“鲁荣渔2682号”事件的解读上找到深层的线索。
曹维君
2016年10月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