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毕业中国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在毕业留校任教期间,经历了跨越造型艺术、戏剧、音乐、文学各个门类的深化学习,为胡项城今后的艺术活动确定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1978

为了支持西藏的教育,在西藏大学艺术系任教达二年。在此期间,经受无神论教育体系长期熏陶的胡项城,在西藏生活工作的经历中,反而意外地感受到了西藏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不可分割的另类境界。

1986

胡项城旅居日本,从事当代艺术、民间工艺学、造型学的研究;90年代初,胡项城参与了上海双年展的创立;不久,就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南部非洲艺术创作和游历考察活动。

从上海到西藏,到东京,到非洲,到纽约,到巴黎,还有中国的乡村等等地方,胡项城以居住者,而非旅游者的身份进行深入的文化艺术活动,在长期的艺术生涯和大量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不断的思索、深化、升华、总结,从而提出了不同地域的当代艺术家应当有不同的任务,当代艺术家介入社会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应当积极参与和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基于上述理念,胡项城更是身体力行。自2000年起,胡项城回归中国,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积极倡导和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在上海郊区的金泽、青浦、朱家角等地孤心苦诣地打造他的理想天地。那是以大量社会调查为基础的一系列重建社会生活的个案,从融入老街的铺路到运用营造法式修复的建筑物,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整理到我们睿智的祖先创立的华夏民族节日的复兴,涉及建筑、空间、器物与仪式等全部生活内容。使林立的高楼压抑空间中镶嵌入一片粉墙黛瓦,在数不清的钢筋水泥森林中保存下一块传统的生活图像。

以这些个案为出发点,他希望重新建立完整的东方人的生活系统,一个有礼、有度、有情、有义的生活世界。同时,胡项城在自身艺术的追求上,也在不断地攀登高峰。

2000担任上海双年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未来艺术展,获日本文化奖;第二年赴亚洲、欧洲、非洲,考察研究乡土文化,特征建筑。

2002

参加巴黎-北京、法国-中国现代艺术展;担任上海双年展艺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同时担任上海青浦老城区概念性规划设计、上海青浦小西门地块改建设计、上海金泽镇概念性规划设计、金泽镇传统铺地实施的工作。

2003

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地之缘学术委员会顾问;作为上海设计艺术大展 “家-从传统到现代” 策展人;上海美术馆“笔墨意韵-国际水墨艺术展”学术委员。

2004

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开放雕塑展;担任上海双年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参加日本福井市立美术馆“古今国际现代艺术展水墨艺术”展。

2005

参加了日本横浜三年展“建筑违章”;担任上海一城九镇建设,朱家角镇建设顾问。

2006作为策展人,参加了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国空间里的现代艺术——黄盒子”。

2007

担任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威尼斯开放雕塑展;上海美术馆“胡项城艺术展—陌生者的行程”;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展“显微境-观”。

2008

巴西圣保罗建筑双年展;担任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非洲联合馆艺术总监。

2010

参加中印文化展;沪申画廊个展“出神入神”。

 

胡项城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异数——他的工作并不完全属于我们习见中的当代艺术的范畴,其影响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艺术边界。